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预告】年龄-时期-世代交互模型用于描述和研究世代间偏差及世代内生命历程动态

2024-10-09

年龄-时期-世代交互模型用于描述和研究世代间偏差及世代内生命历程动态

The Age-Period-Cohort-Interaction Model for Describing and Investigating Inter-cohort Deviations and Intra-cohort Life-course Dynamics



主持人:

陈光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主讲人:

罗丽莹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与人口学系副教授

与谈人:

崔   岩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海燕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


时间:

2024年10月16日  12:00-14:00

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广言厅



主讲人简介

罗丽莹教授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与人口学系的副教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人口过程(如世代和代际效应)与社会力量如何影响健康差异和社会经济不平等;

(2)在不同社会人口群体(如性别和种族/民族类别)中,社会、人口和健康结果的独特模式与趋势。

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多个知名期刊上,包括《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人口学》、《社会学方法与研究》和《社会学方法论》。



讲座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理解年龄、时期和世代的不同影响,但由于世代 = 时期 - 年龄,这三个维度的分解是困难的。我们认为,这一技术难点反映了世代效应的概念化与其在传统年龄-时期-世代框架中的建模方式之间的脱节。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称为年龄-时期-世代交互(APC-I)模型,与以往方法在质上有所不同,因为它体现了Ryder理论中关于世代差异化可能出现的条件。该APC-I模型不需要有问题的统计假设,且其解释也相对简单。它量化了年龄和时期主要效应的世代间偏差,并允许对世代内生命历程动态进行假设检验。我们演示了如何使用这一新模型来研究女性劳动参与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模式。


We argue that this technical difficulty reflects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how the cohort effect is conceptualized and how it is modeled in the traditional age-period-cohort framework.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called the age-period-cohort-interaction (APC-I) model, that i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methods in that it represents Ryder’s theoretical account abou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ohort differentiation may arise. This APC-I model does not require problematic statistical assumption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straightforward. It quantifies inter-cohort deviations from the age and period main effects and also permits hypothesis testing about intra-cohort life-course dynamics. We demonstrate how this new model can be used to examine age, period, and cohort patterns in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