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车局南里社区(以下简称“汽南社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社会透视——马克思主义视角”青年学术沙龙第5次活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社会学研究所的20多位青年学者,走出书斋,走进社区,围绕“无围墙敬老院”理念下的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家庭养老等问题,与汽南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进行了深入座谈,在互动交流中推进了理论思考。
据介绍,“无围墙敬老院”是民间自发探索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汽南社区是北京最早开创“无围墙敬老院”的社区。与其他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的案例不同,汽南社区从社区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来自于草根社区的“社区居家养老”典型案例。
“志愿互助”是“无围墙敬老院”的重要特征。敬老院的发起人“汽南社区建设协会”会长王仕良告诉记者,在“无围墙敬老院”中,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低龄老人负责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买菜、做饭、送水、送药……“他们相信,如果现在能够以己之力照顾好高龄老人,今后自己到了那个岁数,也会有其他低龄老人来照顾他们。”志愿互助的精神感染了社区的其他居民,青年学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保安也参与到照顾老人的行动中来,“许多买菜、搬东西的重体力活,都由保安包了”。
研究人员表示,“无围墙”养老模式的实质,就是在家庭环境下,通过社区组织获得类似养老院的服务,在不失去原有熟人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养老的目的。“‘无围墙’代表了一种社区居家养老的认识,社区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是‘互助,公益,开放,共赢’的‘无围墙’敬老精神。”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社会组织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应帅认为,在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中,人们习惯将“治理”的主体责任归于政府,社会所有事务都由国家管理、政府统筹。因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了“国家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这种治理模式虽然形式上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国家’将与‘社会’融合的设想,但却导致了‘国家取代社会’的结果。”孙应帅表示,通过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将一定带有“公共性质”的权力交还给社会,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和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开启,社会对公共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经过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广泛交流,青年学者们表示,“汽南社区建设协会”作为一个典型意义的调研社区,其发展涉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组织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如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和基层党建等多层次的问题。这些领域是近几年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关系中国能否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问题。“汽南社区建设协会”及“无围墙敬老院”在过去十年中的探索及其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经验,值得认真分析和借鉴,从而为党和国家提供最基层、最真实、最有效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