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学会年会在武汉召开:社会治理现代化呼唤本土理论建构

明海英    中国社会学网    2014-07-16

 

中国社会学会年会在武汉召开

社会治理现代化呼唤本土理论建构

明海英

711—12日,中国社会学会年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主持开幕式。

此次年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余人参会。年会的53个论坛中,直接涉及社会治理的超过20个。

 

治理难题亟待社会学研究介入

城镇化战略与社会治理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城镇化还是社会治理,最关键、最重要的是的问题。很多社会治理的难点、重点和落脚点都和城镇化有关。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次级,它的有效运行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之一。在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论坛上,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基层。作为维护大局稳定中的基础性存在,解决基层中凸显出来的社会矛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范和生表示,打牢乡村社会治理基础,既要依靠政府发挥指导作用,也要增强社会治理力量,协调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关系,建设多元化的乡村社会治理主体。他建议,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要充分挖掘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个人及各种民间组织的治理潜能,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维护好乡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在务工型移民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左晓斯说,解决与流动人口相关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使户籍制度回归本位,只承载人口登记和信息管理功能。另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主体层级,使国家、省、市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责任主体,实现全国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解决的路径之一。

 

通过满意度测评找出问题症结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民生建设等方面。社会治理的绩效如何衡量?社会治理的满意与否以何为标准?

社会质量论坛上,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主任林卡对记者表示,倡导从管理走向治理的理念,反映出社会管理理念的变化,有必要在公民增能和社会制度建设两方面来强化社会治理成效。例如,增进社会体系的开放度和融入性,形成公众参与社会决策进程的有效机制,为人民的发展和社会权利的行使创造空间、确立基础,从而提升整体社会质量。

社会治理满意度和社会质量密切相关,是民生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会治理满意度测评问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伟达认为,需进行技术维度、伦理维度、政治维度等方面的考量。社会治理满意度要通过政府工作、公众参与、公共安全,以及权益保障等领域的满意指数来测量。

满意度测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治理优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范伟达对记者表示,有些问题还需要学者继续深入研究。首先,应继续完善方法,使测评真正科学、客观地收集社情民意。其次,测评不能仅提出满意度指标,更要强调测评如何落地,怎样通过测评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为公共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

不过,在社会治理与满意度测评论坛上,也有学者提醒称,满意度测评需慎重使用,不能滥用、误用。

 

建构中国化的社会学

在中国社会治理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西方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曾对记者表示,社会学界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宏观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

    林曾补充说,目前,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社会治理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

对于社会治理理论滞后于社会治理实践的现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宋宝安对记者说,应不断总结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经验,在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适应本土发展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理论。

西方的理论几乎不能解释中国为什么在短短30余年间走过西方200年的道路。林曾提出,中国的社会学家要根据中国国情创新本土理论,建构中国化的社会学

    这与一些学者提出的社会学的中国化有所不同,林曾说,中国化的社会学更能体现我们的主体意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社会学内容,值得提炼;在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的过程中,必将产生很多不同于西方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