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分层变化新趋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冬季论坛(2016)”会议综述

        2017-01-11

 

    2016123日至4,“社会分层变化新趋势与小康社会目标”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冬季论坛(2016)”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来自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与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3日上午8:30论坛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光金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刘欣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上,刘欣理事长为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和理事等分别颁发了证书。

 

 

开幕式后,围绕“社会分层的新趋势”,李路路、刘欣、陈光金、刘精明、李煜、李春玲等六位学者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几位学者的发言既有对当前中国新阶层与社会分层变化新趋势的总体描述,也有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型与社会流动的整体分析,还有针对收入、教育等分层领域新特点的阐述。张翼、吴愈晓、张文宏三位学者对六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学者们的讲演及评论精彩纷呈,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变化的新趋势,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

 

 

本次研讨会首次在“社会分层与流动冬季论坛”中设立了自组专题,由与会学者自办部分分论坛。此次会议共分为“特大城市中产阶层研究”、“社会公平与教育不平等”、“消费与健康”、“地位认同与价值观”、“社会流动”、“儿童教育与发展”、“博士生论坛”等七个专题,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六十余位学者和学生做了会议发言,三十余位学者针对发言进行了评论。分组研讨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分享观点、交流学术、碰撞思想,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中产阶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他们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特大城市中产阶层研究”专题,八位学者围绕中产阶层的生成机制、居住、消费、旅游行为与国家认同、生育意愿、政治态度等进行了阐述。上海大学的张海东和姚烨琳利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模型工具,从市场化和市场能力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专业技术和市场三条渠道对我国特大城市中产阶层生成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朱迪同样利用该数据,对大都市中产阶层的可持续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社会公平与教育不平等”专题,学者们集中讨论了社会公平感与教育不平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的梁芳和张顺从个人流动经历及宏观向上流动机会两个维度探究社会流动对社会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机制,并使用调节效应分析模型进行验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魏延志使用区域差异与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数据,揭示了改革初期与改革深化期,地区结构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与发展趋势。

在“消费与健康”专题,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的林晓珊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五个维度构建了消费不平等的分析框架,探讨与这五个维度相对应的消费产品、消费方式、消费机会、消费形态和消费空间的转型升级过程,进而揭示消费升级背后的分层化陷阱。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的王甫勤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认同反映了阶层归属的自我认识,与客观阶层地位并不完全一致。在“地位认同与价值观”专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田丰使用2006年到2015五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综合状况调查数据CSS),结合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农民工群体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自评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范晓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吕鹏则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1997-2014年九次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中国私营企业在营业收入持续上升的同时,企业主的地位认同却整体趋中化,呈现“盖茨比悖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流动领域也不断出现新的研究关注。在“社会流动”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朱斌不同于以往学者更为关注被访者个人家庭对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他利用CGSS2006年数据,基于不同类型资本继承与转化的特点,考察了配偶父亲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城市居民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骏则对社会凝聚力予以了关注,他基于上海市60个基层社区及其成员的两层次匹配数据,分析发现移民不仅没有损害社会凝聚力,甚至具有相反效应。

“儿童教育与发展”是近年来国内教育分层研究的重要领域。在针对这一主题的讨论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吴愈晓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黎煦利用2015年河北和四川两省五县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证实了回流经历的确会对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造成回流儿童的抑郁风险增大,同时降低了他们的自尊和抗逆力水平。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洪岩璧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刘精明利用清华大学2012年“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调查数据发现,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营养摄入(是否挨饿、吃鱼肉等频率)和卫生状况(饮用水来源、厕所样式)都对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有显著影响。

本次冬季论坛还单独设立了“博士生论坛”,来自不同高校的二十余位博士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展示,会议安排了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对博士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此次会议汇聚了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研究的诸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最新变化趋势。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增进学界交流,推进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