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评估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创新集萃和附录组成。
总报告对十九大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社会的认同和期待。
评估报告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家审计的改革创新的历程,阐释了国家审计改革的成效,提出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国家审计未来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地区报告选择贵州省作为样本,分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实践经验、基本特点,提出了评判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九个标准和进一步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建议;对零陵区村务监督制度改革进行了解剖,提出了优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方案;对北京市平谷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调研,总结从制度层面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分析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健全合力机制、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克服“体制韧性”的思考。
企业报告以广东长大海外公司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控为蓝本,分析了国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承包廉洁风险防控研究;基于京东集团反腐败实践分析,研究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腐败治理机制和特点。
创新集萃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全国各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遴选了国际追逃追赃、派驻机构改革、不作为治理、调动干事创业热情、有效监督、不良风气和微腐败治理等领域15个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招”,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8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十件大事。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有效推进,政治生态逐步得到净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发生巨大转变。
1. 惩治力度不减,强震慑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深化标本兼治’的工作方向,再次发出动员令,激励全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纪检监察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扎实推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官方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68.3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74万件,谈话函询15.4万件次,立案30.2万件,处分24万人(其中党纪处分20.1万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全年立案数或超2017年(52.7万件),有望实现六年连增。数据表明,虽然增量腐败和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存量腐败和问题被大量查处消化,但正风反腐的力度并未减、节奏依然不变。
2. 改革不断深化助源头防腐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同步完善制度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从源头有效防治腐败和不正之风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举措有:“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管党治党制度不断完善;审计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3.多种监督持续发力,及时纠错
2018年,巡视巡察、纪委监委、司法、审计等监督力量持续发力,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各类监督力量紧盯各类涉腐违纪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发挥了及时发现、有效震慑和治本纠错功能。
4.“三资”监管更加规范合理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大对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力度,形成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步实现“三资”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
5.干部监督约束更有力有效
2018年,权力受到更多约束和制约。问卷调查显示,90.2%的城乡居民认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制度措施“非常管用”和“比较管用”,75.1%的城乡居民认为社会诚信体系作用非常大和比较有作用,认为“没多大作用”和“完全没有作用”的只有11.8%。制度笼子越织越密,配套措施越来越完备,社会诚信体系的惩戒功能越来越强,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的不断优化的政治生态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不仅有力而且有效。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1-7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打虎”“拍蝇”深得民心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打虎”拳快、有力、威慑强。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440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被审查,平均每年88人。十九大以来,腐败惩治力度不变,惩治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未变,但腐败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16名中管干部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
经过五年的全面从严治理之后,“老虎”的数量大幅减少。2014年后,被查处的“大老虎”有所增加,但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达到16名的峰值后逐年递减,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持续有信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惩治下,搞腐败的人越来越少,寻找和发现腐败难度明显增大。2018年的“打虎”成绩单来得十分不易,充分显示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反腐败力量整合的优势和效果。数据也反映出腐败存量在快速消化,增量腐败得到有效控制,反腐败整体上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
“拍蝇”发力精准得民心。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做出全面部署,加大集中整治和督查督办力度,紧盯扶贫领域,严惩涉黑腐败,聚焦民生领域,有针对性发力,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开通报了2018年上半年来自全国至少515起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数据表明,维护群众利益成为2018年监督执纪的鲜明特点,与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更为密切。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最近一年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城乡居民达到61.1%;认为“没有腐败问题”和“不太严重”的城乡居民从2017年的32.6%快速上升到了64.8%,2012年这个数据更低,仅16.5%,表明2018年以来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集中整治深得民心。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建议将“清廉中国”列为国家战略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腐败和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时有发生,公众对引发腐败的深层次原因甚为担忧,对一些顽风痼疾和身边的腐败尤为关注,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期盼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扭曲的财富观念令人担忧。问卷调查显示,18.5%的城乡居民认为“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时间都用在想方设法拼命赚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贪腐犯罪出现年轻化趋势,一些新入职人员就开始打公款主意,铤而走险。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不正常的财富观念和社会心态过于普遍地存在,对打击和预防腐败十分不利。
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比较高。调研中一些干部提出,有的人并不认为行贿是耻辱的事情。在遇到看病就医、子女上学、找工作、打官司等事情的时候,有的人往往会首选请客送礼、找关系说情等方式,“围猎”办事人员和领导干部,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影响公正执行公务和履行职责的不当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问卷调查显示,71.7%的人选择“完全不容忍”,对腐败零容忍,但仍有28.3%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对腐败行为不同程度地表示容忍。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以腐败手段实现正当目的,24.7%认为可以(其中3.8%选择“完全可以”;5%选择“很大程度可以”;15.9%选择“一般可以”),66%的人选择了“不能”,比例并不是十分高。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虽然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但大家认为有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检察院转隶人员与纪委干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两只队伍”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工作习惯带来的融合问题,纪委监委监督执纪常用手段和设备落后,改革成效评估机制缺乏,高质量专门人才紧缺、干部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权威高效”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予以解决。
“四风”顽疾仍难根除。“四风”之中,形式主义最为突出,其次是官僚主义。问卷调查显示,20.2%的城乡居民认为形式主义最突出,6.5%的人认为官僚主义最突出,认为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最突出的分别仅占2.7%和3.9%。很多基层干部认为,目前检查考核多、会议文件多、报的材料表格多,不堪重负,很多工作注重过程,都要求“留痕”,但并没有实际效果,干部觉得做了不少工作,没有多少意义,群众也不满意。有的党员干部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和娱乐安排、违规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报告个人重大事项避实就虚、遮遮掩掩或搞选择性报告。一些人心存侥幸,以为掩饰得巧妙,纪检监察机关不一定看得出、查得到,一些人以为“强台风”之后必然会有个间歇期,搞点小动作,只要动静不大,应该问题不大。公款吃喝到民宅、食堂“远离视线”、报销费用采用“化整为零”等手法,类似的隐形“四风”仍然存在,反弹压力仍然较大。
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仍然较多。61.1%的城乡居民认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非常大”和“比较大”,但仍有16.4%的居民认为“一般”,还有6.4%认为“比较小”和“非常小”(见图18)。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站长、所长、校长、院长、村长“小五长”成为“微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群体。有的“小五长”不真心为民服务,不用心为民解困,而是在办事过程中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严重啃噬群众的获得感。
1将“清廉中国”列为国家战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从压倒性态势转变为压倒性胜利,需要在战略上再一次发出“动员令”,从深层次改变人们的观念和办事方式。因此,党中央有必要尽快发出建设“清廉中国”的号召,制定并推行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推动廉洁行动成为国家战略行动,在未来5~10年时间将腐败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道路”的吸引力。
2积极培育健康的财富观念
各类宣传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减少对获取财富过程的过度宣传。成功不能仅看从社会获得多少财富,更重要的是看回报社会多少,积极引导“钱多钱少”的社会倾向向为社会奉献多少转变。。
3减弱或消除“腐败亚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动改革,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放管服”和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从源头上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让办事不必腐、不用找关系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则是要旗帜鲜明抵制“腐败亚文化”,针对办事请客送礼、找关系、寻门道等现象开展专门治理,强力扭转民求官办事送“礼”(钱)理所应当、官为民办事收“礼”(钱)合情合理的错误认识。
4将腐败违法犯罪行为纳入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参与和支持。领导干部要带头讲诚信。搞腐败严重违反职业操守和规则,是典型的对组织不诚信的表现。有必要将涉嫌腐败受到政务处分和刑罚处罚的职务违法犯罪人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将腐败职务违法与个人信用和信誉挂钩,大幅提高腐败违法犯罪的成本。
5建立并加强廉政学学科建设
在科研院校开设廉政学专业,编写廉政学教材,设立廉政学学位,为纪检监察机关培养政治可靠、业务素质高、廉洁意识强的后备人才,同时通过广大青年学生将廉洁理念向全社会渗透扩散,提高整个社会的廉洁意识。
6建立监察官职业体系
加快制定《监察官法》,建立监察官职业体系,用职业化和标准化既提高了队伍素质,也解决了工资差距、干部融合等管理难题。创设监察官职业体系,并利用难得的改革机会,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积极性,提高监察业务的规范性和专业化。实行监察官分层管理体制,监察官与非监察官待遇分开。严格监察官的准入门槛,建立专门的监察官遴选、培养、考核、奖惩等机制。
7有针对性地继续治理“四风”
继续采取明察暗访、通报曝光的方式保持对“四风”问题的查处力度。畅通信访举报途径,网络和智能手机基本普及,相对于传统的举报方式,网络举报占比不断上升。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要合理安排信访举报处置力量,相应增加网络举报处理的人员和经费。加大网络舆情的跟踪、搜集、分析和研判,及时查处网民反映的“四风”问题。
8继续专项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在打“虎”猎“狐”力度丝毫不减的同时,加大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迅速增强群众反腐败的获得感,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一策略要继续保持。各地除了按照党中央要求加大查处教育医疗、生态环保、扶贫攻坚、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问题,还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筛查,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精准打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精准识别和纠正。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66-7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广西、湖南、云南位列省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前三位,公开平台建设总体较好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对加速推进“清廉中国”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打造过硬“铁军”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分别对31个省级纪委监委、54个市级纪委监委和62个县级纪委监委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估。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在省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中,排在前列的有广西、湖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安徽、青海、江西、广东。总体而言,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网站信息透明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其信息公开呈现出几个特点:公开平台建设总体较好、组织机构信息公开比较相近、部门预算决算信息普遍公开、人员编制信息逐步公开、年度报告基本做到公开、“通报曝光”信息较多、社会参与渠道比较畅通。但也存在组织结构信息及部门收支信息公开不够、制度规定公开质量有待提升、工作报告公开不充分、通报曝光信息公布不均衡、社会参与互动性不够的问题。
在市级纪检监察机关评估中,评估的市级纪委监委共54个,总分在60分以上的评估对象只有3家,占比仅为5%。排在前列的有:河南洛阳、湖南娄底、贵州铜仁、广西南宁、海南三亚、山东菏泽、广东潮州、甘肃庆阳、云南曲靖、江苏南京。此次评估发现了公开平台建设完备且形式多样、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基本信息公开充分、通报曝光领域信息公开精细化且更新及时、监督举报渠道畅通等特点。
在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中,共选取62个评估对象。总体而言,评估对象的信息公开得分并不很高。总分在60分及以上的评估对象只有4个,占65%,分别是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天津市宁河区。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94-1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网络成为学术不端曝光的重要渠道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收集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通过开展深入研究,详细了解学术不端发生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探讨我国学术不端易发多发的原因。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学术不端的曝光方式多种多样,举报人包括读者、受害人(被剽窃、抄袭者)、其他知情人(同事、学生、助手等),还有专业学术打假人士。曝光方式有:向涉事人所在学校举报6起,学术期刊曝光8起(其中国内、国外期刊各4起),新闻媒体曝光14起,网络曝光30起,科研机构检验过程中发现1起,向教育部举报2起,通过法院起诉1起,检察院直接侦办1起,审计署发现1起。从中可以看出,网络是学术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占比46.9%,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方式。考虑到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的最初来源也是网络,因此,网络曝光学术不端的实际比重更高。
网络之所以成为学术不端曝光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向涉事人所在单位举报容易受到袒护,正式的举报渠道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举报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大。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157-15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网民更关注“微腐败”等身边的反腐事件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务公开和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反腐败斗争获得舆论和网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网民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反腐事件更为关注,如“微腐败”现象的揭露、地方官员违纪违法问题曝光等话题,网民的参与评论度高。比如“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涉嫌严重违纪”事件,山东省内网民的参与评论量远大于其他省份网民的参与度,从123条回复中可以看到,34.2%为山东省网民;标题具有话题性及吸引力的新闻报道也较受网民追捧和热议,如《江苏一干部网络采购中贪污被查:砍价到29元按40元开发票》参与评论的网民累计达到11013人次;另披露落马官员及相关涉事人员信息或跟踪类报道,网民评论参与度较高,如《48岁提前退休的女市委副秘书长,落马了》(网民参与评论量累计有1867条)、《首位女商务厅长落马不足半月其女下属也接受调查》(网民参与评论量累计有563条)、《两任顶头上司落马后,这名厅官也被查》(网民参与评论量累计有182条)。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168-17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互联网企业反腐内生动力十足,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反腐经验,在行业内部刮起反腐风暴
2018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力量。然而随着互联网企业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张,技术创新使企业的业务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腐败风险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的最大威胁之一。一些具有远见的互联网领军企业已经行动起来,顺应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压反腐的时代潮流,在行业内部刮起反腐风暴。体量庞大的民营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反腐败阵营的重要力量。
京东集团就是践行者之一。京东集团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科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反腐探索。
(一)内部反腐机构设置
京东集团在2009年成立了监察部,并于2011年底设立审计部,之后二者合并为审计监察部,主要承担企业的独立调查和腐败预防工作。在2012年11月,审计监察部正式改组为内控合规部,下辖腐败调查组、内控审计组和腐败预防组三个直属部门。
(二)内部反腐机制建设
1奖罚联动的制度设置
为了鼓励和引导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京东员工乃至整个社会参与到京东集团诚信经营的监督体系中,京东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控管理作用,构建起一套奖罚联动的制度反腐体系。京东集团在2016年制定并颁布了《京东集团举报人保护和奖励制度》,规定每年将特设1000万元人民币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和合作伙伴积极举报涉贪涉腐的职务犯罪及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在受理、登记、保管、调查等各个环节,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及举报人提供的所有举报资料均严格保密。
2多方位的监督体制建设
针对失信人员和失信企业违法犯罪成本过低的情况,京东集团在惩治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于涉腐人员和商家,不仅会在内部实名通报,而且会通过“廉洁京东”微信公众号和廉洁京东网站向社会进行实名公布。同时,京东集团还在廉洁京东网站对外界开放失信名单查询系统及在线举报系统,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腐败的群防群治工作中。
(三)外部反腐联盟协作
目前互联网企业之间已经在开展行业自律方面开始建立广泛的多边合作机制。2017年2月24日,由京东集团倡议,联合腾讯、百度、沃尔玛中国、宝洁、联想、美的、小米、美团点评、唯品会等知名企业在北京共同发起建立我国互联网企业首个反腐行业自治组织——阳光诚信联盟,同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作为顾问单位。
阳光诚信联盟的建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标志着互联网行业内部的反腐败力量正逐步走向大联合,汇聚成一股新的力量,这也是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潮流的重大举措。该联盟组建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是对整个行业反腐败治理的集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必将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为企业反腐败治理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创新提供视野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
(参见《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p245-25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Institute of Soc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 100732 Email: io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