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等目标举措,为当代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任务和课题。近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社会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在南京举行,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陈光金、洪大用作主题发言。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林飞、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周晓虹、雷洪、王金玲、田毅鹏、石英、张静、刘欣,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穆林霞等与会专家学者共30余人轮流发言。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社会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主持并作会议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并日渐成熟、已经具有优势的一些制度,并将其系统化、固定化,形成了总体的制度框架,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在社会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每一项内容都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学研究密切相关。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社会学界应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和应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光金研究员表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独特优势,要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定型,经历了最初探索、提出大纲、不断完善、定型四个主要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进行研究,从13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全会《决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制度保障,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赢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洪大用认为,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自觉的行动推进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形成的。全会从制度是不是有生命力、是不是有优势、能否指导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强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社会学与民生、治理、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密切相关,要强化实践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化、制度化步伐同频共振,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参与到宏观制度的建设和实践当中,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社会学的贡献。
南京大学教授宋林飞认为,从就业、教育、社保、健康等各方面的民生保障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社会学提出了更高的使命要求。社会学学者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以更多的话语和更多的声音、更深刻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现社会学形象。
吉林大学教授邴正提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其渗透到社会学研究中,要加强关于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包括中外制度理论、制度实践的比较研究;从社会学或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加强对经济领域问题的结合研究;在文化层面加强对文化特质的研究;加强对民生问题、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认为,社会学界应从学科制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等方面积极呼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在学科制度上,要思考未来30年里如何以学科制度的建构呼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要研究人才问题、做好人才培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人才基础。要推动教学体系作出相应的变革,使人才培养跟上时代要求和国家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雷洪认为,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是制度变革,制度研究应当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路径上,应当更注重从理论层面推进研究,同时能够推动实践,以更接地气的研究凸显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金玲谈到,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社会治理和社会制度建设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吸收进去,在社会治理上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社会学要对此加强研究,并推动将其落实到政策中。
吉林大学教授田毅鹏认为,对于国家发展和治理实践中的一些重大课题,社会学必须在学科上从制度角度给予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回应,揭示政策设立与社会现实不匹配的问题。在理论上,要对中国社会运行的进程和轨迹及其背后的逻辑进行重点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英教授表示,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的技术治理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普遍推广应用,社会的运行机制、基本结构等开始发生本质变化。要从科学技术社会学以至更广义的视角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社会运行的影响的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谈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是短板,也是建设难点和重点。推进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面临的不少问题要求社会学要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念、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上强化研究,提供更好的学科和学理支撑。
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穆林霞建议,从项目研究的视角出发,应从学习贯彻、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角度策划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研究,以总体的思考从宏观层面呼应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需求。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总结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包括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在内的13个方面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社会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学界要明确任务、主动担责,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题设计与研究等诸方面持续努力,做好学科短期发展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做好社会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衔接,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学理论支撑经济社会建设,从而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文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智慧。
北京大学教授张静和复旦大学教授刘欣由于同时间出任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的全国社会调查大赛评委,错过现场发言。张静教授在书面发言中写道: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治理问题,核心问题是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全面提升治理观念和治理能力。四中全会抓住了这个主题,这为社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任务。担当并落实这些任务,我们需要在两个领域倍加努力:一是在研究工作方面,积极回应实践中的真问题,解决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二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办好社会政策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具有分析技能的社会建设人才。
刘欣教授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关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阐述,是与社会学学科的议题高度相关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对社会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学在学科建设中,应当积极承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在民生保障制度构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中国社会学会成立功能型党支部,以及加强党对学会的领导等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