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总第175期

        2015-04-03

《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总第175

目录及内容提要

论文

学校、地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网络的形成——以北伐前的江西为例

应星

提要:以往学界的研究更多是从“技术环境”切入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研究,而本文着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发展中两个关键的“制度环境”:学校与地缘。本文将中共党史与民国政治史、教育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通过对江西中共党团组织在北伐前的组织网络的研究,表明中共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嵌入在民国政治和教育格局中,另一方面嵌入在传统社会关系中。首先,由“国民党系人士”控制的新式学校,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而普通中学与师范学校的不同类型又促生了中共不同的组织结构。其次,在中共组织发展中,地缘与学缘能否结合,要看学校的生源是否覆盖该地区,还要看中共组织领导人在当地是否有很深的社会基础;而滨海临江交通便利地区与中共早期组织网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最后,中共早期组织网络的形成对世家子弟或富家子弟的资源多有借助。本文对中共早期组织网络的渊源的研究,对理解中共组织结构在苏维埃革命时期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流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校  地缘  中共组织网络

 

大数据中的百年社会学——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研究

陈云松

提要:本文基于谷歌图书的最新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613亿词汇),通过设计、检索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以获得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中期以来社会学的发展进行追踪,并藉此展示、分析和诠释了社会学的学科轨迹、名家大师、理论流派、领域热点、分析方法,以及中国社会学在文化影响力维度上的百年变迁,同时对建立“社会组学”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为利用大数据进行人文社科研究提供了初步经验。

关键词:大数据  社会学史  文化组学  社会组学  文化影响力

 

法治中国历程——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法学教育(1949-2012)

刘子曦

提要:建国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机构在发展速度上有着极大波动,但鲜有系统数据和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一变化轨迹背后的动力机制。笔者收集了64年中,本科法学教育组织的生命史数据,引入组织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影响法学教育发展速度的因素。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本文指出:首先,法学教育组织的成立率与这一组织种群的密度呈钟形曲线关系,种群规模的变化显著影响组织的成立率;其次,在考虑种群演变的动力机制后,组织环境的容纳能力对法学教育机构的成立率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群体层面的组织过程可能是连接经济发展与法学教育扩张的重要因素;最后,制度环境的变化显著影响法学教育组织的成立率,法律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是该环境中的关键力量。

关键词:法学教育  组织生态  种群密度  制度环境

 

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和警察信任

胡荣

提要:英文文献中有关中国公众对警察的评价的研究在过去10多年里不断增多。尽管现有文献有谈及政治参与对警察信任的影响,但还没有从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这个角度研究警察信任。基于CGSS2010年的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对警察信任的影响。广义定序逻辑斯蒂回归的分析表明,外在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对警察的信任,而内在效能感则显著地减少对警察的信任。尽管公众抗争减少公众对警察的信任,而基层选举的参与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对警察的信任。

关键词:警察信任  政治参与  内在效能感  外在效能感

 

灾后重建中的政府满意度——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

尉建文 谢镇荣

提要:政府满意度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是现代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汶川地震中,灾区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对中央政府满意度高,对地方政府满意度低;二是尽管灾后重建取得巨大成就,但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都在下降。本研究的解释逻辑是:国家治理中合法性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各级政府的行为和群众的满意度。(1)灾区群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是基于对国家合法性的评价,而对地方政府则是基于对有效治理的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逻辑,导致了中央政府满意度一直高于地方政府。(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政策验收中的“共谋”,导致地方政府有效治理下降,致使群众对其满意度降低。(3)地方政府有效治理的下降,导致群众对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质疑,影响到群众对中央政府的认同,造成群众对其满意度下降。

关键词:灾后重建  政府满意度  合法性  有效治理  汶川地震

 

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地位危机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

符平 段新星

提要: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国际市场上外来企业地位危机及其化解机制的理论框架,以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探讨了中国鞋企在欧盟市场发生地位危机的缘由及化解危机的条件和机制。市场的规范性同构机制与规制机构的治理行动使中国鞋企陷入了地位危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认知堕距使大多数鞋企选择了消极应对策略。奥康较早革新了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在抗辩过程中充分利用行动者一网络向更高层的市场规制机构积极述行自身经济实践的制度合法性,最终重塑了规制机构的判定。在跨文化交易环境中的中国企业克服对新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文化的认知堕距,实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是建立和稳固市场地位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国际市场  市场地位  市场治理  认知堕距  行动者一网络

 

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贺光烨 吴晓刚

提要:本文利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合地市级统计数据,研究探讨了改革时期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我们特别关注市场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维度对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男女间的收入差距在机关事业单位最小,但随就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在地区层次上,市场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性别收入不平等的方向和强度是不同的。尽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市场化的主导作用下,自改革以来,男女间收入差异至今仍然不断扩大。这些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不平等形成的宏观机制及政策制定等均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  性别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  市场转型

 

流动中村落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中缅边境村落的流动与互惠行为研究

卢成仁

提要:村落共同体的瓦解是流动背景下中国村庄研究的一个核心诊断。本文以娃底村田野调查为中心,在将物的流动、货币流动与人的流动过程互相参验、结合的讨论中,区分流动所具有之不同性质后,认为互惠机制的存在与运作是流动背景下村落共同体得以延续和维系的基础。这一论述的逻辑前提来自于,对互惠具有使不同主体在微观社会运作过程中建立、形成并维系社会关系的性质之再阐释,并以社会身份的确立和保持作为互惠中回馈义务的动力机制。在详细梳理互惠机制与市场、国家的互动过程中,提出互惠机制是村庄(社区)研究中具有一般性的分析概念,是包括村落共同体在内的微观人群共同体的有效分析概念与分析视角。

关键词:流动  村落共同体  互惠机制  社会身份

 

作为道德秩序的空间秩序——资本、信仰与村治交融的村落规划故事

黄晓星 郑姝莉

提要:本文聚焦于N市潮村的规划故事,分析村落空间生产与社区秩序的再造方式。空间秩序是村落秩序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社区道德秩序,是资本、信仰与村治交融互动的结果。村委会对村民有满足需求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村民以合作、协商或被强制的方式进入道德秩序中。在规划中,空间安排承载了社区秩序再造的功能,村委会通过规划完成了制度秩序的构建,与村民、不同政府部门交融互动,塑造了村落独特的空间秩序。空间作为乡村社区重构与划界的基础,成为社区共同体自我保护的屏障。

关键词:道德秩序  空间秩序  社区共同体  村落规划

 

共同体的命运——从赫尔德到当代的变局

李荣山

提要:当代人面临一个困境:越是追求共同体,越是求之不得。这个困境的本质是当代社会中确定性和自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张力,必须回到早期现代性的境况加以考察。本文梳理了共同体理论从赫尔德到当代的变局,以揭示共同体如何逐步演变成当代的形貌。总体来看,共同体概念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逐步“降格” 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格局的两步变化:第一步从“共同体作为统领原则”的格局变为“共同体与社会”对立的格局,第二步从“共同体与社会”对立的格局变为“社会中的共同体”格局。格局之变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性的不断深化,确定性与自由的矛盾在人的体验中日益突出。

关键词:赫尔德  共同体  理性国家  社会  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