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事件社会学脉络下的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新释
应星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创了将结构史与事件史结合在一起的事件社会学,即把结构、局势和行动者三个要素折叠在同一时段的事件分析中。除按时间线索展开外,马克思在该书中安排了两条理论线索:明线是历史沿着阶级的革命性不断倒退的方向前行,暗线是国家相对自主性的逐渐呈现。马克思由此将阶级斗争的学说与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波拿巴政变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透彻的解剖,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
关键词:马克思;雾月十八日;事件社会学;阶级斗争;国家自主性
专题研究
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推动
——集体协商的新趋势及其类型学
闻效仪
摘要:既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的集体协商是国家主导型模式,但通过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等地的田野研究,本文发现,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工人谈判地位增强以及地方政府和雇主调整自身角色等原因,集体协商已经呈现出多样的类型,正在进入一个多元推动的时代。从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这两个维度出发,本文建构了一个集体协商的类型学,将集体协商区分为国家主导、工人主导、雇主主导和工会主导四种类型,并从工人实体获利、稳定劳资秩序两个方面对四种类型进行了比较。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集体协商新类型的形成机制与实践效果,认为不同的工人组织化形态决定了不同的集体协商类型。最后,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集体协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约束条件。
关键词:集体协商;工会;类型学;程序性规则;实体性规则
包揽式政商关系、本地化用工与内地中小城市的劳工抗争
汪建华
摘要:当前的劳工研究过于关注珠三角经验,而忽视了“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基于在内地城市的田野调研资料,详细剖析内地中小城市新兴制造业中独特的政商关系、本地化用工形态和劳工抗争行动。研究发现,虽然受限于地方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分散的劳工生产生活形态,内地的劳工抗争在规模、战斗性、诉求、制度影响等层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差异。但内地的劳工抗争也自有其特点,突出表现为劳动纠纷频发化和日常抵抗普遍化。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内地政府扶持政策下勉强生存,由此导致频繁的劳动纠纷,本地工人的城市化进程和遍及工厂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则是这些劳动纠纷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本地工人的地域认同、社会网络和家庭化趋势为其普遍的日常抵抗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包揽式政商关系;本地化用工;劳工抗争;区域差异
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 “嵌入性”及其作用条件
朱妍
摘要:既有研究注意到劳动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但对于社会关系如何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条件尚未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长三角地区“雇主—雇员”匹配调查,结合质性访谈资料,考察了同乡关系对组织忠诚的作用,力图拓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命题,探究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研究表明,“雇主—雇员”同乡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雇员的组织忠诚度,尤其是当这种同乡关系有较高的关系层级与强度时,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作为调节变量会显著影响社会关系的效力,当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作用会削弱。
关键词:“雇主—雇员”同乡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组织忠诚
地方工会“借力”运作的过程、条件及局限
吴建平
摘要:地方工会既不具有社会动员力量,也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地方工会只能一方面在组织结构层面,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借力”,并对之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个体行动层面以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方式来协调与借力部门的关系,进而维系和利用这种“合力”来履行其职能。在此过程中,权力、利益、情感和伦理等因素被糅合在一起,看似相互矛盾的公益与私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却彼此相辅相成。地方工会的这种运作机制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并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地方工会与企业工会的有机联系不足,使得这种运作机制在基层实施的效果被弱化了。
关键词:地方工会;地方政府;地方治理;借力运作
论文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翟学伟
摘要:从亲密关系视角来认识婚姻生活,可以将“爱情”与“姻缘”视为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本文首先从关系向度上讨论婚姻的复杂性,进而提出两种可比较的亲密关系模式:爱情婚姻与缘分婚姻。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前者具有个体内在性,比如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其延续机制在于加法;后者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其维系机制在于做减法。立足于这两种模式之起点与延展,诸多亲密生活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实现对此议题的知识建构。
关键词:爱情;缘分;个体内在性;关系外在性;命;配
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机制
——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
陈家建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国家项目历史过程的考察,发现在当前的项目化治理中,存在着直控式、承包式、连带式三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在目标设置、资源配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环节的权责分配不同会带来组织形式的演变。不同的项目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执行项目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出现程序化执行、过度执行、消极执行等现象,从而极大影响项目在地方开展的成效。
关键词:项目制;组织形式;控制权;权责分配
“试点”何以失败?
——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
陈那波、蔡荣
摘要:作为一种以局部试验带动整体改革的渐进式治理机制——“试点”,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地区的各部门中。已有研究关注的焦点多在该机制的得失,但对“点”——试点的具体承载——着墨不多。本文呼吁把“点”带回试点研究,以分析试点的微观机制——即试点如何内嵌于科层体系之中。本文选取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项目为个案,试图还原一个试点的过程始末,剖析其中各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呈现试点运作的细节和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试点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研究发现,试点过程中行政资源和目标的“漏斗”属性、试点的程式化和多点运作等特征消解了试点的目的和作用,试点同样被科层化了。
关键词:基层治理;试点制;程式化行政;多点运作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
王春超、张呈磊
摘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在迁移的过程中选择把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家庭迁移”模式。相较于“个体迁移”,这种“家庭迁移”的模式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本文在构建效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感的影响效应。使用工具变量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子女随迁确实显著增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家庭迁移”模式下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长期定居意愿以及其本地人身份认同感均显著高于个体迁移者。
关键词:子女随迁;农民工城市融入;身份认同
研究述评
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
——基于明清社会研究的解释
张佩国
摘要:传统中国福利实践中的福、命、报等观念,不是自在的象征系统,而是作为融生产性与榨取性为一体的文化,渗透于社仓、义庄、义冢、善堂等福利制度的再生产过程中。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象征文化,恰恰是汉人社会基本联结的粘合剂,其生产性和榨取性力量的结合,正是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以福、命、报等基本社会范畴为中心的一整套象征体系,将土地权的超经济强制、国家通过贡赋过度汲取农业剩余、融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为一体的乡绅支配、以“份”为制度形态的诸种地方公共福利实践都整合为一种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支配模式,即象征支配。
关键词:福利实践;社会逻辑;贡赋制;象征支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Institute of Soc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 100732 Email: io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