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期 总第191期

        2018-01-12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 总第191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本土化、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一)

 

论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

边燕杰

摘要: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要求实现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地域、特定时间、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在特定社会结构约束条件下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知识。本土知识分为相对容易测量、可以实证的本土知识以及相对较难测量、未知能否实证的本土知识,而后者包括意会知识,对意会知识的研究是最具挑战的方面,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社会学本土知识通过概念化才能变为社会学理论知识,而根据学术目标的不同,理论抽象的层次可以是地方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还可以是国际性的。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可以采取“接受-丰富-增加”的研究策略来实现,即:接受已有概念、丰富其理论内涵、增加其变量的文化差异性。“关系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便是遵循这一研究策略的一个范例,它采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本土概念“关系”,丰富了国际学界已有概念“社会资本”。

关键词:本土知识;国际概念化;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

王宁

摘要: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是一个民国时期就已提出的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学科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这个议题就不断被提出、讨论和争论。大致来说,围绕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产生了两大阵营:本土化倡议者和本土化反对者。本文首先对双方的争辩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指出了解决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出路。文章认为,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应深入到“知识创新力不足”的制度根源问题。知识创新力不足问题解决了,社会学本土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键词: 社会学;本土化;话语权;知识创新力;学术制度

 

专题研究

住房与社会分层

 

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

张海东 杨城晨

摘要:本文基于财富分层的视角,研究了作为财富重要标志的住房与城市居民阶层认同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北上广三地居民的住房分层现象较为明显。以“住房品质”和“符号区隔”为代表的住房因素与阶层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而经过多重填补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后,其结果进一步确认了住房对于解释居民阶层认同的关键作用。文章指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会中,与传统基于职业的阶层认同相区别,以住房为代表的基于财富的阶层认同正在逐步形成。从住房入手可以为阶层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和解释框架。

关键词:财富分层;阶层认同;住房品质;符号区隔

 

房改进程、生命历程与城市住房产权获得(1980-2010年)

吴开泽

摘要:本文基于2010年广州住房调查数据和事件史模型,研究住房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个体生命历程交互作用对首套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差序格局”和差异化改革策略,使住房获得具有明显的时期效应和世代效应。福利住房产权化和住房商品化双轨并行的住房市场化模式,降低了体制内外住房不平等,加剧了精英和非精英阶层的住房差异,延续了行政精英的福利住房获得优势。在住房改革进程中,体制分割和市场分化导致的住房不平等相互叠加,并通过代际传递加剧了年轻世代的住房分化。

关键词: 房产权化;住房商品化;生命历程;差序格局

 

论文

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观

王水雄  梁鹏飞

摘要:理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同的理论家还时常会就如何发展理论形成争议,其往往涉及理论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问题。理论应该有包括输入变量、控制变量、基础性逻辑机制、输出变量以及“环境或外部约束条件”在内的五个基本要素。尽管对于理论构成要素及其现实性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弗里德曼所强调的“预测检验法”与科斯所倡导的“要素现实性考察”其实是互相补充而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它们应该有机地纳入理论建构及发展活动之中。在建模越来越容易的当今时代,基础性逻辑机制展现出现实化的趋势,理论“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问题越发需要在“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加以认真对待、系统反思。把握好“五个要素”的理论观,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进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加深对人类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实践的理解。

关键词:模型;环境或外部约束条件;预测检验法;要素现实性

 

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

 ——L市妇联改革观察

毛丹 陈佳俊

摘要:妇联在2015年前的改革中出现“钟摆”现象,有时主要像党政部门一样工作,有时又向社会组织趋近。从历史文献和田野工作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妇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采取以保持妇联机构和干部既有地位为中轴的、波动式的有限改革策略,在政策导向强调妇联政治先进性和担当桥梁纽带时,注重承揽党政部门业务,其结果是与党政机关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而在政策导向强调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时,他们则愿意增加社会组织的功用和色彩,但却抵御完全转型为社会组织,结果只是趋近后者。所以,过往中的“钟摆”既是制度安排以及上级改革指令的阶段性变化使然,也是妇联干部群体的行动使然。妇联今后的改革需要同时从制度与行动者两个方面寻找方向。

关键词:妇联改革;钟摆;行动逻辑

 

积极的惰性

 ——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分析

刘军强 鲁宇 李振

摘要:为什么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陷入了新产业-低效运作-新产业的重复低效的怪圈之中?本文将这种重复低效现象称为“积极的惰性”。本研究以南方A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历程为例,发现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基层政府而言,频繁更换产业是在强激励与弱惩罚的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内容竞争、时间压力等强激励驱动基层政府上马新产业,并“大干”、“快干”;而归因困难、非正式关系介入等弱惩罚则让基层政府面临软风险约束,从而降低了更换成本。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基层政府行为;归因困难;软风险约束

 

地方政府部门如何规避风险?

 ——以A市社区物业管理新政为例

盛智明

摘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面临潜在风险,倾向于采用风险规避的策略。本文以A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所主导的社区物业管理新政改革为案例,探讨地方政府部门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来尽可能地化解本部门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由此构建了一个考察地方政府部门风险规避行为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政府部门采用“利益捆绑”的市场化机制、“有限自治”和“扶持社会组织”的社会化机制以及“强化基层主导地位”的科层化机制来分散风险。这三种机制在应对的风险来源、实施原则、合法性基础、协同程度、实施效果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政府风险规避的行动逻辑可能导致“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的出现,产生社会矛盾加剧的治理悖论。

关键词:风险规避;政府行为;物业管理;社会治理

 

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杜月

摘要:在“技术治国”的治理理念下,文件和图像在中国的行政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对于文件和图像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研究的缺乏很可能源于分析视角的欠缺。本文力图通过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内对于制图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制图术”的分析视角。本文从“制图”、“治理”与“认知”三个环节对制图术的视角进行论述,并尝试将这个分析框架运用于观察中国现阶段的土地治理。本文进一步指出,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发现制图术的广泛运用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带来的新的治理机遇和局限。以“制图术”为分析框架的研究指出了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经历的重要转型和潜在困难。

关键词: 制图术;技术治国;土地治理

 

“就业—生育”关系转变和双薪型家庭政策的兴起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二孩”时代家庭政策

蒙克

摘要:任何社会政策的制定都建立在社会经济变量间的某种因果关系之上。本文使用工具变量对22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1960-2010年)进行了因果识别,发现对于西方国家以提高生育率为目标的家庭政策而言,妇女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反J型”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这对变量由负相关向正相关转变,使得促进女性就业的双薪型家庭政策取代鼓励妇女居家看护的通用型家庭政策成为主流。因此,采取何种家庭政策来提高生育率取决于妇女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当前“二孩”时代制定家庭政策时应予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家庭政策;“就业—生育”关系;总和生育率;妇女劳动参与率